20241119
<公司三文治>成長與失敗
在工作的路途上,我們多少會感到力不從心,清楚知道要走到下一個階段,自己必須成長,但對於如何成長卻毫無頭緒,身處在迷茫中。如果你是其中一員,其實你並不孤軍。
這次要分享的不是什麼管理學的書,而是一本日本漫畫,名為《World Trigger》。在整個故事中,有一小段講述了一個期望有更好表現的平凡隊員,尋求自己如何可以突破。這段故事雖然不是主線,當時的人也不是主角團隊的一員,但當中的意義令我一再回味。以下是我總結的一些重點。
成長沒有「正確答案」
成長主要依賴頭腦思考和外部知識,但這兩者需要取得平衡。若過度依賴頭腦思考,我們可運用的資源就只有經驗,這在之前有提到的學習技巧中也有提及過。如果過度依賴外部知識而缺乏思考,那麼要靈活運用新知識是不可能的。頭腦思考本質上就是消化外部知識的能力。個人的成長必須透過思考才能獲得,即使別人給你建議,如果沒有轉化為自己的理解,即使那是正確答案,也無法好好運用。只有透過自己的思考,尋找自己的答案,才能達到真正的成長。
若對目標不加期限,人就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失敗
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:當人到中年開始發福,定了一個減重目標,但沒有設定具體期限,也沒有急切性,所以沒有按照計劃做運動,也不太在意。即使之後一直沒有達到目標,只要偶爾做一些運動,也會覺得自己仍然在為目標努力,自我感覺良好。書中稱這種情況為原地踏步。
人需要確認自己「失去的東西」,才能認識到失敗,例如花費的勞力、金錢、時間,甚至信用、評價等。在失去之後才會意識到目標未能達成。因此,若對目標不定下期限,我們就會對自己損失的寶貴時間視而不見,認為只要將來成功,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回報;這樣就會繼續自認為還沒有失去任何東西,對成敗的判斷無限期地延後,也很難對現狀做出有效的反省和改進。
另一方面,如果有期限,會讓人產生逼切感。回顧我們身邊,總有一些「死線戰士」(deadline fighter),他們依靠這種逼切感才能更有效地準時提交「結果」。逼切感除了能提升行動力,也可以讓我們面對現實,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選項,迫使我們選擇離目標最近的路徑。
盡快錯、盡快修正的年代
回顧我們的學習生涯,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考試,因為我們需要面對失敗的風險,但無可否認這是一個公平且有效的工具,然而,這也會產生後遺症,並在工作中不自覺地表現出來,讓我們害怕犯錯。然而,成長必然伴隨失敗,而面對失敗是成長的捷徑。或許,在這個急速發展的年代,我們對錯誤的偏見需要更新,因為創新與錯誤相伴,盡快錯、盡快修正才是正確的做法。
蘇桂荃 亨達集團首席體驗總監
上一篇文章
延伸閱讀
<還看金市>通脹降溫,黃金多頭升溫
BY 集團品牌及推廣 FROM 亨達集團
集團創辦人鄧予立捐助雲南省定點幫扶縣的助學工作
BY 集團品牌及推廣 FROM 亨達集團
集團主席接受《香港01》財經節目訪問討論「北水」對港股的影響
BY 集團品牌及推廣 FROM 亨達集團
5th Floor, 34-36 Gray’s Inn Road, London WC1X 8HR
(44) 20 4586 8213